王涛张山造访《新闻会客厅》 演练记者新行当(图)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 10:42 新浪体育 |
新浪体育讯 奥运冠军,雅典当记者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雅典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家也在纷纷地关注,今年这届雅典奥运会有什么看点,那就是中央电视台特意请了七位前奥运会冠军作为报道队伍中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其中两位。其实也不用更多介绍,这位是奥运会的乒乓球冠军王涛,旁边是巴塞罗那奥运会射击冠军张山。除了这两位之外
我们的现场报道地道吗? 王涛: 大家好,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雅典的乒乓球的赛馆,一会儿即将比赛的是男子单打的决赛,单打的金牌是在两个中国选手之间产生。 主持人:就个开场是吗? 王涛: 对,开场。 主持人:谢谢,还略有一点紧张。 王涛: 对,有点紧张,有点生疏。 主持人:张山看你的,现在你来报道女子汽步枪的决赛吧。五四三二一,走。 张山: 观众朋友们,现在是在,对不起,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笑)通常我们都有这样的花絮的。 张山: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现在是在奥运射击比赛女子汽步枪场馆,本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将这里产生,我们中国队有两名队员进入决赛,如果他们获得金牌的话,将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次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 主持人:不错,要前面没有那些花絮就更好了,到时候咱们可都是现场直播。 张山: 对。 主持人:做现场报道的压力跟比赛的压力比,哪个大? 王涛: 这样肯定有压力。这个不是我们的专长,打球我们是,他们射击就是专长,做这个报道,我能调节情绪,因为靠语言和靠你现场观察,或者你的思维强化,所以你把它串联在一起,这肯定是要靠你自己。 主持人:之前是奥运会真正的参与者,现在以报道员的身份去感觉有什么不同? 张山: 完全不一样,作为运动员去的话,你只能一门心思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但这一次是去做记者,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向广大电视观众介绍。可能原来我们只了解自己的东西,而射击有那么多项目,之前我可能对步枪、手枪并不熟悉,因为这次要去做节目,我必须把这几个项目都了解,同时还要对运动员有一些基本了解。 主持人:但好像没有说谁报道得第一名,谁报道得第二名。 张山: 我觉得观众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对运动员的要求是拿冠军,但是对我们以记者身份参与报道,可能大家不会要求我们做到您的程度。 主持人:我想大家对你们还是有相当高的期望值,不然你们之前也不会进行一个专门培训,我们一块来看看你们上课上一些什么内容? 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前的一个月,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办了一个奥运训练营,专门为这些奥运冠军们开了个小灶。希望他们在三天的培训时间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奥运会报道主持人。 第一天给学员们上课的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吴郁教授,培训的内容是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七位奥运冠军分别来自北京、四川、湖南、辽宁等地,能不能报道好奥运会,这口音和语言表达可是第一关。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学员们经受了一场高密度的培训。 孙正平,中央电视台资深体育解说员,至今已经转播了数百场重大比赛,他告诉奥运冠军们的经验是:在转播前要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 白岩松,香港回归大型活动直播主持人,2000年主持悉尼奥运直播室。他传授的是做直播节目时的心态调整经验。(同期) 这是体操冠军刘璇在模拟采访羽毛球冠军吉新鹏。这堂课的老师是宁辛,中国体育节目的第一位女性主持人。她的点评让冠军们获益匪浅。 最后一天,中央电视台资深体育记者师旭平给世界冠军们讲解什么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课堂培训结束之后,就进入实战演练。奥运冠军们来到国家体育总局训练馆,这里可是他们的大本营。 在三天的培训时间里,奥运冠军们有了多少收获,在即将开始的奥运报道节目中,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比比绕口令,看谁说得好? 主持人:这几天我看你们安排得挺满,收获大不大? 张山: 挺大的,特别大。 主持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山: 我觉得完全是新的,你没发现我今天说话可能从口音上面,普通话的准确度上面比原来高多了?这也是我们训练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速成班,对于王涛来讲可能更多的像一个提高班,因为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对你来说你在这些培训课里头学到一些什么? 王涛: 主要还是语速,我讲话比较快,北京人讲话一串就下去了,语速要慢。 主持人:这样吧,今天在新闻会客厅的现场,考考你们的语音是不是有提高。张山你先来,我知道你是四川人。 张山: 四川人。 主持人:咱们今儿考语音,最容易的就是绕口令,这是你的考题。 张山: 现在说吗?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细,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十四是事实,他的舌头没伸直。 主持人:王涛,你是北京人,你得提高一点难度。 王涛: 化肥会挥发。 主持人:重来。 王涛: 化肥会挥发。 张山: 我估计这个你容易一些,这个对我来说稍微容易一点。 主持人:不能,双方考生不能够在那儿考试期间在那儿串门。 王涛: 化肥会挥发,老是说错这俩字,挥发。化肥会挥发,黑化肥会发灰,灰化肥发黑,每一个词都咬死我了,黑化肥发挥,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紧张死我了,我觉得念得好绕嘴。 张山: 我觉得沈老师特别会挑,挑了一个特难的。 主持人:王涛,好在乒乓球里没有这么绕口的专业术语。 王涛: 这个真太绕口了。 现场解说谁做得好? 主持人:这是关于语音表达、口音、语音,第二环节我想应该是你们更为拿手一些的了,就是关于你们的专业项目,你们在每一场比赛的时候都要做一些相应的现场解说,这个你们应该更加拿手一些,这回还是王涛先来现场解说,一会儿我们会放录像,录像一开始你就得开始解说了,现在进入情绪,现在已经到了比赛的现场了,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第一段录像。一边看着你就一边说了。 王涛: 现在是王涛发球,吕林挑,侧身拉远,吕林扣杀,王涛侧面打了一个小球,吕林又扣杀,王涛又扣杀,好球。现在我看不到场上比分,这两名选手一个是白俄罗斯的,一个是南斯拉夫的选手,现在是克罗地亚的选手,他们两个国家两个运动员是配在一起的,这在世界也是非常非常少见的,两个国家在一块打双打。最后是王涛跟吕林获得了本届比赛的冠军。 主持人:排球怎么说?该你了张山。 张山: 扣球得分。中国队。 主持人:考你一点应变能力吧。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比如演播室突然灯没了,突然信号没了,或者直播的时候需要你们突然拉长,再说两分钟,你就算没话也得找个话说。张山,看看你的现场解说。 张山: 射击项目本身没有像乒乓球的变化那么大。 主持人:试试看吧,这是射击比赛的一个场景,来看一下。 张山: 这么多记者都在那里,这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决赛,现在我们中国的一名女运动员张山进入了这个项目的决赛,她现在是最后的一发子弹。后面有很多的欢呼,她取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这是在领奖台上被两位男运动员——获得第二名的意大利选手和第三名的秘鲁选手给举起来了。我们向她表示祝贺。 主持人:不错。到后来自己都乐不可支了,自己说到后来有点不好意思了。 张山: 不是。我觉得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说。 主持人:你们俩说说,像我们正而八经做主持人的,你们跟我们比的话,在现场解说的时候有什么优势? 王涛: 从专业角度来讲,我们说球观众肯定喜欢听,因为他把你当成冠军,当成一个选手。你讲的话比电视记者讲的更有亲和力,因为你是专家,你讲的话他相信,你哪怕说错了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如果是一个主持人来讲,他没有打过球,他说的可信吗?他没有我们说出来的话那么肯定。 主持人:王涛大记者,以前你看电视转播的时候,你觉得解说说得怎么样? 王涛: 总体感觉,比如像去外地打超级联赛的时候,当地转播就把我叫去,我就过去了,跟他没法去讲,因为他们讲得很业余,比如一个球,一个拉弧圈球,他可能会讲一个提拉,他词都用的不对,很业余。包括像摆短,他给你来个逗短,语言上就弄得你,也没法跟他说。 主持人:但是我想你讲的问题我们都理解,你们来做肯定优势很明显,因为就是做这行的。张山,另外一个担心,比如业余时间玩射击的老百姓少一些,他们对你们一些术语没有那么懂,假如说你在现场解说的时候,像王涛一样专业。你们看来常识性的问题,老百姓反而会觉得听不懂,你会不会觉得在做解说的时候得有一些调整? 张山: 射击比赛跟他们这些现场变化大的项目想比,可能趣味性和观赏性就差很多。比如说拿我们第一个项目女子步枪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动作,每个人都站在那个地方一动不动的,观众通过电视看到她在那儿打枪,能够看到一个环靶在那个地方,一发子弹打出去之后才知道打第几环。但我想,既然我们是当过运动员的,对于运动员赛场的情绪,内心调控,甚至细小到一个眼神,可能我们的感应会多一些。并且在对运动员的预见性方面,包括动感比较强的项目,王涛已经是个老世界冠军了,他对即将发生的预见性可能就比单纯的主持人会更强一些。 王涛: 像我们遇到很多情况,一般运动员遇不到,奥运会停电,打比赛打着打着停电了。96年奥运会单打,八进四,我跟桑普顿就一张台子上打,打到第三局的时候停电,一片漆黑。过10分钟修好了又打,打到第五局又开始停电。我经历过这个事情,真要发生,我就知道怎么去讲,因为我遇到了。 经历的东西越多,讲东西就很容易讲了。 做采访?我比记者更合适 主持人:刚才试了你们的语音和现场解说,但你们还有一个任务是做记者采访。今天采访嘉宾也都是现成的,明白我意思了吧,你们可以互相采访一下,王涛来采访张山。同样张山想想什么问题要问王涛。要求是要有高质量,好听,有信息量。我们来看看两位奥运记者采访水平怎么样? 王涛: 又开始考试,刚考完。 张山: 考试越多,可能将来咱们在发挥的时候会更好一些。 主持人:看,这就是主持人需要的现场圆场,谢谢张山。怎么样?谁先发问? 王涛: 都可以。 主持人:张山先发问吧,现在进入角色了。 张山: 我们在新闻会客厅可以聊聊轻松的话题,几年前我看到过一本书,是您父亲写的,叫《好儿王涛》,据说这本书后来也以您自己的生活经历拍成了电视剧,可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王涛: 这个电视剧已经有六年了,六年拍完,一直没有播,可能近期就会播,我得到消息可能近期就会播。 张山: 那会不会太老一点? 王涛: 可能会时间长一点,当时拍这个电视剧有很多原因,迟迟没有播,可能是因为厂家跟电视台有一些问题,现在刚刚解决完,尽快就要播了。 张山: 当我们看到这个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对王涛的了解还是六年前的了解,这次我们去雅典做驻奥运会记者,这些内容都没有在电视剧或你父亲的书里出现,我想,会不会还有第二部关于王涛的故事? 王涛: 应该不会有了,因为现在从队员转换成教练,教练又去奥运会当嘉宾和记者,转换的过程可能是非常快的,因为我回来还要回到教练的角色。 张山: 谢谢王涛。 主持人:不错,在会客厅找到会客厅的感觉,聊了一些轻松的话题,能够围绕着一个问题不断追问。 王涛: 我没想到她会把原来的事情扯上来。 主持人:出其不意,看来是有备而来,虽然我们事先没跟她说。王涛,看你的了。 王涛: 张山好久没见了,可以说咱是一批的冠军,92年,现在有12年了,你最近几年一直没在媒体上露面,你主要在做什么? 张山: 我还在当运动员。 王涛: 还当运动员,这次奥运会你没有参加,你有没有什么遗憾呢? 张山: 其实对这次奥运会来说,我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我觉得因为选拔赛,确实我们年轻的运动员比我打得更好,可以说我没有选上,更年轻的选手去参加奥运会,要说遗憾,没有能够再次去冲击奥运会,肯定有一些遗憾,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挺满足的,因为我毕竟到现在我还在继续在为它奋战。 王涛: 你没有放弃,不像我已经都老了,退了,还有这次您身份已经转变了,你要去奥运会当嘉宾跟记者,观众可能最关心的就是,因为金牌在射击队产生,你觉得谁最有希望?我指的是第一块金牌。 张山: 第一块金牌在女子汽步枪,赵颖慧和杜丽两位选手参加,她们现在也都是四百环的成绩,满环的成绩,但是对于这个成绩,在国际比赛当中,已经有十几个人达到了这个成绩,所以说这个项目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赵颖慧她因为在悉尼奥运会的时候也是因为守金的压力,那个时候射击队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说赵颖慧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没能够很好地把握,但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哪怕已经是个老队员,同样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所以我觉得,这算有了一个教训吧, 王涛: 经验也算。 张山: 我想可能在这次我们从射击队这个角度,从赵颖慧自己的角度她可能都会很好地去调整,因为实力很强,她很有希望。另外一个女选手杜丽是第一次去参加奥运会,她没有以往的东西,我们都说了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许她会成为这次的黑马,但是她应该不算黑马,因为这个项目她已经拿了好几次世界冠军。 王涛: 她在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还是第一次。 张山: 对,所以我觉得这两个选手应该在最后的决赛场上都能够看到,而对于这一个项目来说,只要进入决赛你都有可能去拿金牌。 王涛: 谢谢张山。 主持人:我觉得王涛刚才也很不错,感觉很温和,但是刀锋在里面,不让你回避问题,张山也像主教练一样在回答问题。 张山: 其实他问的都是我已经准备过的东西。 王涛: 观众肯定第一个金牌产生在射击队,这是观众比较喜欢听的东西。 主持人:这点我正想说,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感觉,就是你是把自己放在观众感兴趣的角度上,是替观众在问。 王涛: 谢谢。 主持人:但我有这样一个疑问,对于你们两位来讲,自己的运动那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有时候你过于熟悉以后,你可能会对一些非常非常普通的现象或者一些东西,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恰恰相反,对于观众来讲,他们可能对很多东西都觉得很新鲜,你们怎么样把自己还原到一个普通的观众的视角?能够从他们的眼中发现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王涛: 在这之前我接触了很多朋友、球迷或者同行,我说我这次去做,你们最想听到我转播什么,他说你只要别太专业,让我们听不懂就行。你就把我们装在你脑子里去说,我们怎么明白你就怎么说,这是观众最想听到的,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这么去做,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我特想问的问题肯定是他们也想问的问题,因为我们跟队员交流更容易,他见了我跟老大哥一样,很放松,没把我当成记者,如果真是一个记者拿麦克风,架子一架,运动员光擦汗了,啥都不理你,要么一句话,打得不错,完了,我们看到经常采访我们队员都是这样的。 主持人:这么看来,奥运冠军做记者,明显比记者更有优势了,采访运动队是不是更有便利了? 王涛: 这就是一种亲和力在里面,让我们去是让队员更容易,更放松。 主持人:最后觉得作为你们两位,包括其他几位奥运冠军记者同行,一块出征的时候,内心揣着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希望带给中国观众一种什么感觉? 王涛: 我去的话,我要把我懂的东西,看到的东西,真正体验的东西给大家说出来。比如晚上拉警报,大家不知道,我们96年拉警报,美国,就我一个人在睡觉,拉警报很响很响,这次安全也在第一位。也有可能晚上要拉警报,96年我们已经有这种经验了,但观众可能没经历过。我们就要给大家讲讲这些。 主持人:张山呢?这回希望带给大家什么样的感觉? 张山: 我可能会把自己在奥运会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告诉给大家。 主持人:好,我们就期待在电视上见到,在遥远雅典的你们发回来的精彩报道。(来源:央视《新闻会客厅》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