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瓦在山在--奥运乒球赛观感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15:07 东方网-文汇报 |
马申 四年前悉尼奥运会,我曾在孔令辉同瓦尔德内尔决赛前夕,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感谢“老瓦”》。说的是,无论这场乒乓男单决赛结果如何,我们都该感谢这位瑞典名将。因为他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种无可替代的“领跑”作用。
当时,获胜后的孔令辉激动万分,一吻再吻征衣上的国旗……此情此景,让人难忘。今天,早已功成名就、有一百个理由可以淡出的“老瓦”,雅典赛场,风采依然。让人们再度领略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不朽”和“神奇”。“乒坛常青树”,看来只能是瓦尔德内尔的专用符号。“石蕴玉而山辉”,只要“老瓦”在,乒乓球运动这座“大山”的山色,就会更显苍劲! 我有一种直觉,继雅典之后,“老瓦”仍有可能作为选手,四年后现身北京奥运。在乒乓球运动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安排一场“真情谢幕”,无论对他本人还是世界乒坛,别具意义。再说,瓦尔德内尔有一段现在年轻人很少知道的“中国情结”。二十四年前,15岁的“小瓦”曾同另一位日后也成为“腕儿”的瑞典选手林德,一同来上海进行过专门训练。带教点拨过他们的上海队教练蒋时祥,以及当时的领队、现中国乒协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段翔先生的评价是,看上去“小瓦”的训练虽不及林德来得认真,但“脑子明显灵活”,还有那么一点“游击习气”——好“自我发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在相学相长之中,乒坛欧亚两大流派精华互补,人才辈出。但技臻化境、且运动生命如此之长者,唯有瓦尔德内尔。难怪这位年已39岁的“游击队长”,让专家们感叹是“50年才出一个的乒乓天才!” 都以为他“下坡”了,可他又出现在巅峰!我只能再次感叹:“老瓦”的心,是用乒乓球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