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举重冠军陈小敏在新的事业中飞翔 生活满足而充实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 05:46 信息时报 |
和四年前相比,悉尼奥运举重冠军陈小敏瘦了很多,把原来的长发剪短了,皮肤也白皙了很多,几乎没有了运动员的印记,很有一种邻家女孩的感觉。如果走在大街上,人们绝对不会认为这个和大街上的时尚女孩没有两样的姑娘居然是一个举重奥运冠军。 见到我们后,陈小敏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好意思,昨天晚上工作太晚了,现在都没什么精神,看我的眼睛都是红红的。”作为羊城晚报社的团委书记,现在陈小敏除了每天
为了更好的回报社会,虽然伤病一直折磨着这位奥运冠军,但是在悉尼奥运后,她就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有的时候要坐很长时间的车到偏远山区的学校去,我就会感觉到腰椎酸痛,特别是有一次在去扶贫的长途车上,一不小心把腰椎扭伤了,在医院住了半个月,虽然参加这种活动很累,但是想想,国家培养了我,让我成为世界冠军,现在正是我回报社会的时候,能给那些小学生一些帮助,我感觉自己很满足,很充实。”€ 和上届的风光无限相反,这次中国举重代表团中,竟然没有一名广东籍的队员。对于广东军团的全军覆没,陈小敏说自己感到很揪心,同时也很无奈。“本来这次有两名广东运动员还是希望很大的,李宏利和孙瑞萍的实力都是非常强的,前者做了占旭刚的替补,原因是占旭刚虽然根本没有夺金希望和把握,但是其名气要大于李宏利,输了也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孙瑞萍则是因为肘关节习惯性脱臼,无法保证状态,而在最后时刻被筛选下来。” 由于国际举联为了举重运动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只允许中国运动员参加7个项目中的4项,因此,中国女子举重队向来都是弥漫着紧张气息,每一个级别的队员都不希望自己的级别无缘奥运会,因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无论是去哪个级别,只要能参加奥运会就一定能拿金牌。不过,幸运只降临在了四个队员身上,她们分别是48公斤级的李卓、58公斤级的陈艳青、69公斤级的刘春红以及75公斤以上级的唐功红。陈小敏分析,就目前这四个级别的国际对手来看,48公斤级和69公斤级两个项目面临的竞争最为激烈。前者有泰国的选手,其成绩和李卓不相上下,而后者的竞争对手则较多,包括泰国、埃及和哈萨克斯坦。相对之下,虽然优势没有上届明显,但是从中国举重队教练组反馈的信息分析,58公斤级和75公斤以上级夺金的机会把握比较大。 此外,陈小敏还向记者透露了中国此次之所以没有派出夺金系数最大的75公斤级的原因,一个是在于著名选手尚世春尿检呈阳性,被国际举联停赛,而另外一名广东选手孙瑞萍的肘关节脱臼也不能保证比赛发挥的稳定性,权衡之下,教练组最后放弃在75公斤级别派出选手。 伤病困扰 那是对一生的影响 陈小敏到现在还没有摆脱十几年艰苦训练留下来的伤病。 也许一些人认为中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过于短,但又有谁知道,他们是在顶着多大的伤病带来的痛苦在进行比赛。2000年,悉尼奥运会备战前,由于多年来超负荷、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已经使陈小敏的腰腿部神经受到严重损伤几乎瘫痪,一下子从一个能举140公斤的力量型运动员变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陈小敏焦急、彷徨。 但是,凭着对奥运金牌矢志不渝的信念,陈小敏很快调整好心态,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剧烈疼痛,开始恢复性训练。伤痛的折磨,加上奥运选拔的竞争压力,让陈小敏饱受肉体和精神的磨练,她一边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疼痛,一边加紧训练,并同时接受医生的治疗。经过一番极度艰辛的努力,陈小敏终于成功通过奥运选拔,顺利取得一张入场券,并不负众望,在悉尼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女子举重63公斤级冠军。然而光荣的背后却是伤病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大量麻烦:因为现在缺少训练,肌肉开始缺乏力量,缺少肌肉对骨头的支撑,她的腰椎错位和椎间盘突出更加严重了,“每星期我都要做2到3次治疗,医生说像我这样三个腰椎受损的情况很少见,做手术都非常困难。”因为脆弱的颈部和腰部神经经常会让自己的手脚出现莫名的麻木,虽然家里早就有了部福特轿车,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小敏现在出门都不敢自己开车,上下班一般都是男朋友接送。 事业人生 在吉时作出的抉择 在从广东商学院毕业后,陈小敏成了许多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番禺的一个私人老板更是捷足先登,希望小敏能到他的公司上班,工资薪水由她开。只要陈小敏肯将自己的名字授权给他,平常不需要来公司上班,每年就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授权费。由于私人老板开的是健康俱乐部,并答应再开一间运动医学诊疗室,这是小敏多年来的愿望,“因为我不想那么多的人和我一样,深受疾病困扰,”于是,小敏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授权予这个私人老板。 此外,作为自己的老东家,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领导也希望陈小敏能回到举重运动管理中心,用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培养年轻的举重接班人。不过,陈小敏并不甘心于再回到举重队,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志向并不只是一个举重教练,她希望自己能到陌生的领域学习更多的新知识,认识更多的新朋友,丰富自己的视野和阅历。于是,在一次与羊城晚报社长梁国标的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陈小敏终于同意接受报社的邀请,出任享受正处级待遇的团委书记。就在决定的那一刻,一位在座的好友不经意地看了看手表,时间正好定格在2003年10月28日晚8时28分8秒上。吉时,陈小敏就这样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大抉择。 拍卖金牌 心情是那样的复杂 陈小敏一共举行了两次金牌拍卖,共得款399万元含第二次的1万元企业赞助 。 两次拍卖中,2003年9月30日的那次拍卖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当时陈小敏将包括奥运金牌在内的九枚金牌全部拍卖成功,获得281万元。这次拍卖在广东东莞厚街镇举行,历经1小时左右,激烈程度不下于一场比赛。最终陈小敏在全国赛、全运会、亚锦赛、世锦赛、奥运会上夺得的9块金牌全部易主。其中奥运金牌被东莞当地企业家以128万元人民币拍得,另外虎门的民营企业家以84万元,拍得了另外三枚分量较重的金牌:一枚是50万元成交的本次拍卖会的第二号重量级金牌、陈小敏在1994年第12届亚运会获得的59公斤级金牌,另两块分别是陈小敏第一次夺得的世界赛金牌——1993年第7届世锦赛54公斤级金牌,以及1995年全国锦标赛59公斤级金牌。 两次拍卖所得的款项主要用途都是用于公益,一部分用在她的家乡建一所“陈小敏希望小学”,并已选定了校址;大部分用来设立面向全国品学兼优贫困大学生的“陈小敏金牌助学基金会”,预计年内先在她的母校广东商学院和中山大学开始发放。 对于拍卖金牌。陈小敏这样说:“我给自己的拍卖定了一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方程式:X(无形资产)+金牌=效益+公益。为了竭尽所能地回报社会,我只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方程式中X的潜能。”虽然知道金牌拍卖用于公益事业意义重大但是小敏的心情还是很复杂:“一想到把我妈妈最心爱的奥运会金牌拍卖出去了,我就觉得很对不起她。”对这点小敏一直很难释怀,“但是我想妈妈会理解我的。”对于一些人猜测小敏拍卖金牌是有私心的说法,小敏是这样表示的“我要把钱用来建希望小学,最大的心愿是想培养出第二个‘陈小敏’。农村是选拔奥运冠军的摇篮,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能吃苦,我们很多奥运冠军都是教练从小山沟里挖掘的。当上世界冠军后,我最感触的一点就是我很幸运,有机会念书才有机会成材。我多建一所希望小学,就多一份希望找到下一个世界冠军。” 爱情生活 希望男朋友更浪漫些 小敏的男朋友伍丹是一名学习矫形出身的医师,按摩推拿复位并不是他的强项。不过,和陈小敏相处的这段日子里,伍丹的推拿手法可谓是突飞猛进,以致于曾经接受过无数高手按摩推拿的陈小敏都对其赞不绝口,“广州这么多的推拿师,能让我满意的只有他一个,其他的不是力度不够,就是按的位置不准。”由于休养时间不够充分,陈小敏的腰椎间盘突出已经恶化成习惯性突出,只要腰部活动过度,就会自然突出,“有时连站都站不直。”随着病情的加重,以往一个星期只做一次手法复位,但现在一个星期却要做三次手法复位才觉得舒服一点。更甚的是有时正忙着工作却出现腰椎间盆突出,就只能咬牙坚持,一直到见到男朋友才能复位。“现在这个腰已经是废了。”陈小敏开玩笑的说。 说起自己的男朋友,小敏兴奋异常,“最让我感动的一次是在奥运的时候,当时由于伤病,我的压力非常大,他突然从广州飞过来,我以前一直怪他缺少浪漫,但那次确实让我非常感动。”小敏和他男朋友恋爱已经有七年了,但是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7年可以让一名刚刚入校的本科生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说我们是牛郎织女有点夸张,但心里还是有点这样的感觉。” 奥运会以后,两个人终于可以不用经常分离了,“两个人在一起也经常产生矛盾的,他是一个不懂得浪漫的人,女孩子都喜欢浪漫的,我经常和他开玩笑说不要以为我是钢铁做成的,什么都顶得过去,我也希望他能够更加了解我的心思,不过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对我也非常好,只是不太懂女孩子的心思而已。” 最让陈小敏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和男朋友在事业上都更上了一层楼,尽管谈不上什么成功人士,但她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了。奥运金牌拿了,本科毕业证拿了,学位证拿了,陈小敏说自己现在缺的就是一张结婚证。不过,对于自己渴望的婚姻生活,陈小敏却是显得异常的浪漫,“我正在努力地让伍丹变得更浪漫些,我不想这么快就让自己成为新娘,我喜欢谈恋爱的感觉,喜欢伍丹做自己‘情人’的感觉。” 作为一个奥运冠军,名气会不会在他们生活中产生什么影响?小敏觉得还是有一些:“以前,因为我们都有各自的一个交际圈子,有时彼此走进对方的圈子,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矛盾,不过我们现在都会互相去了解彼此的那个圈子,认识各自的朋友,现在一般不会有以前的那些矛盾了。”当然,对于两个人的将来,小敏充满了幸福的感觉:“我们考虑好了,近两年就结婚,我希望能过一些稳定点的生活,结婚后,我也不会那么奔波了。”小敏还和我们提到她和她男朋友都希望以后能有一个女儿,至于以后打不打算让孩子从事体育事业,小敏说要看以后孩子自己的志向,自己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什么的。 本版撰文:记者 许可 实习生 刘孟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