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能挑得起2008的担子吗 马国力的奥运大片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 17:38 新周刊 |
在奥运报道上,央视举足轻重,央视5套更承接这个“大赛年”,迈开跨越的步伐。4年后,它将是一头吞吐着庞大转播制作权、巨额收视率与海量广告额的体育传媒巨鳄。 采访/李冬莉 图—阿灿/新周刊 国力最近一直在排兵布阵:欧洲杯、美洲杯、亚洲杯,马不停蹄。如今雅典奥运开
作为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的主任,马国力的压力并不在此次奥运会的转播上,甚至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转播,他都是信心满满。相对于奥运金牌数目,他更关心央视5套这个平台能带来的账目。以球类和搏击类做试点,他要做付费数字电视的先驱试验;他要把奥运会赛事做成其屏幕中的体育大片;他要拿到2008北京奥运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制作权……他如此清醒,是因为他已经知道“2008,是我们这一代人唯一的机会。” 奥运就是体育大片 《新周刊》:对于此次2004雅典奥运会,中央4套和新闻频道如今也有不少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整体的奥运规划和体育频道在报道上有分工吗? 马国力:这是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的不同的分工,5套都是体育节目,但是没有海外的播出权;4套主要为海外的观众服务,它只有一个体育栏目叫“体育在线”,现在做的是前期的一些小块的内容;新闻频道每天晚上的新闻会客室会有半个小时左右的人物访谈;从体育频道来说,前两个星期是欧洲杯,紧接着是美洲杯,美洲杯还没完呢,又开始亚洲杯,目前这是我们的报道重点。其实对奥运的报道,我们是从今年的1月1日正式开始的,在新闻、专题、专栏上,都做了大量的准备。比如我们《体育人间》的特别节目,做了80多个得过奥运金牌的冠军的采访;比如我们专设的奥运2008的节目,都是在为奥运的报道作准备。 《新周刊》:中央电视台的奥运报道的成长历程是如何走过来的? 马国力:对于中央电视台的奥运报道,从2000年已经标志着一种成熟阶段。作为这种常规的海外奥运赛事的报道,央视做奥运会的报道是从1984年开始的,大概是四五个人到那边去,完全是不发达国家的报道方式;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是跟香港电视台一起去的,当时的香港电视台要比我们先进很多,我们去的主要是记者和解说员,大概有十几个人;1992年,实际上是中央电视台开始从相对比较原始的报道方式向比较先进的报道方式的一种过渡。当时前边大概去了有二十几个人,和1988年差不了太多,但多了我们自己的采访和制作。考虑到人力和财力,当时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北京做的,那时候中央电视台在北京的制作已经好很多了。1996年的奥运会实际上是中央电视台向今天比较流行的报道方式的试验,人也比较多了,60多个,有自己的演播室和评论席,已经向现代的标准上靠。等到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中间经历了1998年亚运会和1997年上海的全运会,经过这么两次的演练,我们已经确立了今后四五届在海外报道奥运会的报道模式。如果说有什么变的话也就是人员的增加、设备的调整,在整个模式上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新周刊》:这种报道模式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的做法具有差异性吗? 马国力:实际上我们和国际上一些强国的报道方式没有太大的差别。所有的差别是我们人员的素质,现代化的工作方式的差异,也就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例如,他们的工作比我们要细;专业主持人会越来越多;包装会更完整;专业训练会比我们强。他们的一个工作岗位是固定的,比如做体操报道的是一个做了20年的人,他非常专业;但反过来呢,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一定很合适,因为做了太久已经没有了激情,他已经把它当成一种职业了。当然,他的节目挑不出一点毛病来,四平八稳,但缺少激情。当然这可能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更喜欢我们自己的节目,因为我能从节目中看出这种激情的东西。但从节目的大框架上,我们和国外的一些电视台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他们有什么,我们基本上也就有什么。从2000年开始奠定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奥运会的报道模式;而2004年的话,应该是在这个成熟过程中更成熟。 《新周刊》:这可以理解为,是对上届报道形态的一个延续? 马国力:从整个外在的节目形式上来讲,和2000年会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因为时差。悉尼和我们这儿的时差是3个小时,那边下午6点,我们这儿晚上9点,所有的节目完了,那边是5点,我们这边才8点。等9点的时候再踏踏实实做一个专题,一天就结束了。当天的事情当天就完成了。希腊这次是5个小时的时差,它是往后,也就是说每天北京时间凌晨4点,所有的节目才能结束。这种地理时间上的改变,使整个节目的想法和大的思路必须改变。这相当于要回到1992年做巴塞罗那的那个时候,要做早晨节目。但是现在已经不像原来了,1992年的5个小时时差,对电视的影响不大,那时候也不知道互联网,又是广播和电视交替的时候,报纸也赶不上,这个时差其实对报纸是最惨的;但是现在有互联网,有其他电视台,有方方面面的媒体资源,我们要保住我们自己的观众,就要做得更适合观众的口味和需要。从节目的编排上来讲,从早晨6点到下午2点,我们放到北京来做,在北京我们有300多人,前方有160多人。我们现在早晨有5档节目,我们的口号是,早晨打开电视机,我们就能告诉你一天的雅典奥运会的消息。主要是头一天晚上的精彩的东西,不是重播;另外一个重点是12点,有一个小时的专题报道,这相当于是大多数人的时间。考虑到娱乐性,我们延续了上一届的《悉尼猜想》,我们这次又做了《雅典猜想》,差不太多。但是这次它的预测性更强,上次是比赛结束后,是一种庆祝式的,这次是比赛开始之前,它是一种预测性的;然后从2点到第二天早上4点,主要是现场直播,这边会有一些教练啊,运动员家属啊,评论员啊,在北京做一些适当的补充,前后呼应一下。 而且也是以强调中国能拿金牌的项目为主。从悉尼的时候,我们就强调做体育大片,亚运会做不了这个,亚运会中国金牌太多,大家不刺激,也没时间可做。奥运会呢,中国一般可以拿到二十五六块,悉尼那届28块算是相当高得了,平均一天差不多两块,倒给了我们时间来做准备。我们把这一到两场比赛认认真真做,一小时的比赛我们会做2个小时的节目,我们管这个叫体育大片。 向奥运制作标准靠拢 《新周刊》:这次奥运的报道是央视5套一家独立还是整个中央电视台的整体规划? 马国力:我们这次的奥运报道团是整个中央电视台的团,主要是5套体育频道,但是这次会有一个回归,就是对1套2套的利用上。我们会将下午的一到两场节目放到一套。因为奥运期间会有3000到3500小时的节目,大部分人是做5套,其他人做1套和2套,1套晚上还会有一个专题,这个牵涉到相当多的人,夜里11点多还会有一个现场直播;2套的话,11点到第二天两点也会有2场比赛的报道,我们这次1套2套的量会多很多。像悉尼那届的时候,1套和2套就没有办法,因为晚上黄金时间它都有它的节目安排,但晚上11点钟以后这些就不成问题了。另外还有两套是做付费的,数字电视,这是一个实验了,有两套,一个是球类的,一个是搏击类的,这个必须有设备才能看到。所以整个下来,这次报道量是最大的,超过1200小时,现在这个报道量和国际上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新周刊》:这些报道模式和规模足以应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吗? 马国力:北京奥运确实会不一样。之前,在奥运的转播上,中央电视台只有一个播出的任务,用别人的信号,用我们自己的包装做成我们自己的节目,给自己的观众播出。而到了北京就要有两个任务,所以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次雅典还有另外60个人是做制作,我们包了乒乓球、羽毛球和现代五项等三个节目的制作。在以往的时候,没有发展中国家做节目制作。因为奥运会的节目制作是最高水准的,它的要求特别高,在过去一般的电视台达不到,说实话,过去我们也达不到。 所以,奥运报道节目的制作一定是取全世界做这一个节目做得最好的电视台,没有一个国家能养这么一批专门做奥运会节目的人员,因为它没必要。奥运会的节目制作都是合同式的,它从全世界找,例如马术,英国做得比较好,那就由英国BBC来做;帆船荷兰做得来,那就由荷兰电视台来做。因为大家买版权,就要得到最好的节目制作,因此国际奥委会和当地奥委会有义务必须组织全世界最好的队伍来做奥运会。 由于北京奥运,也由于中央电视台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比较快,所以,这次同意中央电视台拿3个项目,这是第一次,过去是没有的。乒乓球、羽毛球是我们的强项,现代五项是因为技术问题,它跟羽毛球在同一个场地里边,所以就一块都做了。这个也是为了2008年的电视制作。2008年的奥运会制作还是由奥委会负责,但因为在中国,所以我们应该拿更多的制作项目。但是人家凭什么让你拿这些项目?像现在的这三项,这两年投入的有四五百万的训练、培训。 《新周刊》:从何时确定这3项项目可以由中央电视台来做的? 马国力:2001年的七八月份吧。像全运会的转播,世界锦标赛啊,这些我们都是按照奥运会的规格在做。我们专门把转播车开到广州、沈阳,都是原班人马,奥运会的制作理念和转播方式和我们原有的理念、方法确实也不太一样,但是按照人家的这套做法,做出来的东西确实好。如果不是奥运会,一个乒乓球的转播,我去一台小转播车,6个机位,观众差不多也就满足了。但是这个我必须去12台的转播车,必须去六十几个人,完全按照奥运会的高标准。奥运会给你一个强制的标准,你想跨进一只脚,想参与进去的话,你必须达到这个标准。那怎么达到这个标准,只能自己锻炼。作为国际奥委会,它只使用经过培养的,你要想进入到这个行列来,你必须自己培养,培养到你让人家觉得可以了,你就进入到这个行列里来。这个事是完全为2008年做的。 年底就要定下2008年的制作权 《新周刊》:中央电视台经过这一段的自我培训,在你看来,已经够成熟了吗? 马国力:对于做体育节目的人来说,像我这么大岁数的,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这一生里边唯一的一次机会,我不相信在20年里边,中国还能再办一次奥运会,你像我们现在年轻的30多岁的,50多岁以后再做也不容易。我跟我们的人讲,2008年是我们这一代人唯一的机会,一定要做到世界上别的台有什么,我们也要有什么,因为这是在自己家门口。这一定得做得漂漂亮亮,这是播出。说实话,这一点啊,我不太担心。现在中央电视台做体育节目的这一批人,我相信能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播出。因为这主要是一个标准,例如说这个节目就是这么做的,前几分钟是广告,前10分钟主持人出现,前5分钟是现场记者……这都是规定好的,谁换上来都得这么做,关键是填空就完了。 我们现在做的是7个项目,羽毛球、跳水、游泳、体操等等,就是我们说的大片,2008年之前两年,我们多做一些培训,28个项目我们都这么做下来,一点问题没有。所以我对我们这拨人到时候做国内的转播,很有信心。问题大的可能就是制作,这可能是中国的特色吧。 如果2008年的奥运不是在中国,像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他们美国奥委会没想这事美国人得参与,得播点,完全是商业化的。当时美国NBC的主播就完全没参与奥运会的制作,他就是“我没空”,我就在国内播出就够了,我必要向全世界制作节目。但是中国不一样,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我们想比现在的境况更好一些,就是我们还没发展到顶。 如果我们像亚特兰大奥运会一样,中国只能一两项做做,从北京奥组委、北京市政府包括中国人自己都会觉得没有面子。到各个场地看都是老外,感觉不好,其实从制作上来讲,没有区别,但就是感觉不好。 因此,我是这么想的,怎么也得拿下三分之一,一半?但是奥运会作为最顶尖的节目制作,中国其实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制作标准,而且今后只有4年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完全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只能利用我们国家的优势,不是完全的市场社会,我们有我们的人力优势、体制优势,那就是早点定一下来,早点练啊,为了奥运会我们能投入。假如说足球,假如啊,山东台你来做啊。这个时候成本往往不重要了,这是一种荣誉。不像欧美的,你说让我给你投入点,专门给你练兵去,没有可能。当然它有它现成的人员。所以,到今年年底,最晚最晚到明年四五月份就要定下来,哪些项目是由中国的电视来制作。 《新周刊》:确定节目制作的决定权在哪里? 马国力: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有一个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由这个公司来定。这个公司的负责人也是过去几届的奥运会的电视转播的主管,由他来定。我们也已经很熟了,我把中国的情况向他解释,我说我认为中方应该能够多拿一些,他并不反对,从成本上也有好处,当地的成本还是要低,他说:“但是你得告诉我,哪些项目你能行,不能只说,你得拿带子给我看。” 这次乒乓球、羽毛球、现代五项这3项让他们国际奥委会特别满意。这个给他们一个信心,因为他们对中国电视太不了解了。从我们今后要做的事情来看,这方面的确实更难一些,它没有现成的东西,而且我们一般的制作和人家的标准中间差距太大了,差距太大就决定了哪些地方我们可能能上去,哪些地方我们就上不去。要说2008年,我所担心的更多还是制作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