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金牌后能赚多少--奥运"冠军奖金"体现商业化趋势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 17:28 新民晚报 |
雅典奥运会至今,对中国奥运冠军的“奖励”问题,一直为坊间津津乐道。除了体育总局制定的“冠军20万”的标准外,各省市“大显神通”的传言,不绝于耳。 不止是中国,罗马尼亚金牌选手可获得5万美元奖金。俄罗斯选手最高可获得25万美元的奖金。肯尼亚的选手获得金牌,除了现金之外,还有电视机和洗衣机。
“商业化的浪潮,已经无孔不入。”美联社一名记者说:“当一名运动员赢得冠军后,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他能赚多少钱?” 自古皆然 重奖奥运会冠军,与古希腊哲学家“耻于谈钱”的观念,并行了几千年。 当柏拉图说“商人不可能既是成功的,又是正直的”之时,一名古希腊奥运会的冠军,可以获得500个希腊银币。当时,这些银币意味着一座牧场和几百头羊。此外,冠军们还可以在公共食堂终身免费用餐,上剧院看戏时,享受“前排就座”的贵族待遇。 “一块金牌的价值,在100美元左右,但运动员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俄罗斯代表团这样解释,为何该国运动员最高可获得25万美元的“冠军奖金”。 1984年,国际奥委会为1912年夺冠的美国印第安人选手索普,补发一块金牌。当年剥夺索普金牌的理由是“参加了一些职业活动”。但很显然,在“梦六队”、小小罗纳尔多、大威廉姆斯参加的雅典奥运会上,再去讨论什么“非职业化”,已是枉然。 “奖励是必然的。”6个月前才重新加入奥运大家庭的伊拉克这样表示。为了鼓励运动员夺取金牌,伊拉克奥委会正努力寻求赞助商,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每块金牌的奖金,将是2.5万美元,和美国一样。” 直面奖励 雅典奥运会上,一些中国选手夺冠后的报道,经常出现“家中住房狭小”、“红烧肉都吃不起”这样的报道。细细品味,其中的心态,是相当微妙的。至少,一些中国选手在“为国争光”的同时,也不回避艰苦训练、为国争光之后的“金钱话题”。 不少西方记者,对上届奥运会上举重选手乐茂盛的“莫西干发型”,表达了浓厚的兴趣。而在本届奥运会上,当获悉了中国军团赛前公开“冠军20万”的标准后,西方记者的评论是“中国的金牌观,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对夺得女子体操团体冠军的罗马尼亚运动员来说,等待她们的除了金牌的喜悦,还有两辆免费的汽车、免费的大学教育和终身公务员待遇。在一个普通人月薪只有170美元的国家,这些平均年龄为17岁的运动员,还获得了5万美元的奖励。 选手之一的安德尼亚说:“在比赛时,不想到(奖励)是不可能的,关键就是要避免多想。国家都在看着我们,而我们如果总想着金钱,会显得十分低俗。” 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冠军奖金”所体现出的商业化趋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雅典奥运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这些小队员就此退役。”罗马尼亚体操教练比图抱怨说:“她们才17岁,却拥有了一辈子的福利……” 而中国军团中,也出现了一些“悲剧性人物”。几天前,正是在担负“为家乡获取首金”的压力下,一名“大哥级”的人物,黯然失手。 “这需要正确对待。”美国人的笔调有些尖刻:“美国是世界第一体育大国,每块奥运金牌的奖励只有2.5万美元。” 这么说的人,可能忘记了,隐藏在金牌后的那些商业赞助合同和广告合约。在奥运会射击比赛中,最后一枪射到他人靶子上,最终失去金牌的美国选手,赛后痛苦地说:“当时我可能想得太多了。” “体育必须有自己的尊严。”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如是说。 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商业化”如同载舟之水,利弊共存。运动员对“金钱”的认知,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在某一个点上,“找到平衡”。 “我是这么理解的。”乒乓球选手王楠说:“奖金是奖励的一部分,但肯定不是全部。” 特派记者晏秋秋(本报雅典今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