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盘子的手舞球拍 “上海人”韩奇的美国奥运之旅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21日 21:20 新华网 |
奥运羽毛球赛事进入最后的决战。喧闹的看台上,一个身着美国队服的“中国面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聊起来才知道,他叫韩奇,居然是“阿拉上海人”。“我在男子双打第二轮就被淘汰了,不过,我很喜欢看高手们的较量。” 一个中国人怎会成为美国奥运军团的一员?
初到异乡洗盘子 出生在上海的韩奇自幼父母离异,父亲在他9岁时移民美国。11岁时,韩奇在母亲督促下开始学打羽毛球。 “刚开始我只是不想让妈妈失望。”他说。随着倾注的汗水越来越多,他渐渐喜欢上了这项运动。1989年11月,父亲办好签证,将他接到了美国纽约。16岁的他当时在羽毛球上已崭露头角,拿过全国青少年比赛男子单打的第6名。 离开上海时,韩奇悄悄怀揣着一个目标:参加奥运会。然而,他在美国看到的现实却几乎把他的梦想击得粉碎。“父亲住在破败的纽约布鲁克林区,没有固定职业,根本没能力帮我继续学业和资助我打羽毛球。刚放下行李,我就必须打工养活自己和父亲。” 没两天,他在纽约的一家中餐馆找到了工作——洗盘子,连端盘子的资格都没有。“我最先学会的英语是:‘您要再来点水吗?’‘您吃完了吗?’”最初的6个月,韩奇每天工作16个小时,每个月挣700美元,其中一半交给父亲。他从上海带到美国的几副新球拍,早不知被父亲弄到哪里去换钱了。 10年后,韩奇重回当初落脚的地方,感慨良多。“就是那儿,就是那儿。我在那儿送外卖。”他指着一幢建筑说,“我永远也忘不了这幢楼。我曾经在这里迷了路,最后无意中走进了女厕所。” 困境中重握球拍 “那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他慢慢而坚定地说:“在那里,我什么也不是。但我明白,如果我退缩了,就是一个懦夫,永无出头之日。我必须咬紧牙关挺下去。” 洗了6个月盘子送了6个月外卖之后,韩奇离开那家中餐馆,到曼哈顿下城另一家餐馆谋得一份“更高的职位”——端盘子。再后来,他做过建筑工人。 机会在煎熬中降临。一年后,韩奇偶然认识一个来自上海的同乡,经他介绍到一家羽毛球俱乐部当起了陪练。重新握着球拍站在网前,那飞舞的白色羽毛球让韩奇潸然泪下。 “自从又开始打球后,我似乎换了一个人,明显振作起来。只要有球打,我就感到非常舒服和开心。我想办法自己训练,那些苦比起之前的遭遇,简直是种幸福!” 在美国叱咤风云 荒废了一年多的羽毛球才华,在重新回到羽毛球场后热烈地爆发。很快,韩奇就在地区级比赛中出类拔萃。他的表现引起了美国羽毛球界官员的兴趣。于是,他被选进密歇根州的美国奥林匹克教育中心,同时在马奎特大学攻读计算机学位。之后,他又转到科罗拉多州美国奥林匹克训练中心打球。再后来,他来到加利福尼亚州橙县羽毛球俱乐部训练,并最终在那里安家落户。 1996年的亚特兰大,23岁的韩奇第一次取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终于实现儿时的梦想。2000年的悉尼,韩奇被后来获得冠军的中国选手吉新鹏淘汰,但跻身16强的成绩,已足以让他这样的业余球员骄傲。 此后,韩奇的成绩一路上扬:2001年巴西国际公开赛及泛美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2002年美国羽毛球男子单打、双打第一名。2002年,韩奇在国际羽联双打世界排名中跃居第12位,这是美国选手历史最高排名。 今年的雅典奥运会,韩奇是第3次踏进奥运羽毛球赛场。15年前刚到纽约时,他想都不曾想到过。 好想参加北京奥运 在韩奇心中,中国始终是一个割舍不下的情结。 韩奇的妻子是中国人,一个来自杭州的姑娘,也是羽毛球运动员。他们相识在美国奥运训练营。在家里,韩奇总是说汉语,并坚持让两个孩子接受中文教育。而家里的饮食,也是原汁原味的中国饭。“有家乡味的食物已融入我的血液。”尤喜吃扬州炒饭的韩奇说。 现在韩奇基本上每年回国一次,除了看望家人和朋友外,还有一项特别爱好,就是和儿时的朋友打篮球。 由于羽毛球在美国并不普及,尽管是数一数二的精英,韩奇每年只能挣1万到1.5万美元,因此,他主要工作是在家庭用品零售公司帮顾客修电脑。业余时间,他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训练和比赛。 “我必须坚持,因为我渴望4年后能在北京奥运赛场上结束我的羽毛球运动生涯。” “我生在中国,在中国喜欢上羽毛球,而最后又在中国画上句号。这将是我人生最美的一个轮回。我的身体告诉我,我绝对能行!” 我们期待着,在4年后的北京与35岁“高龄”的韩奇再一次相逢在奥运羽毛球赛场。 (季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