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当心“一次性冠军” 刘翔会不会迷失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 11:23 体坛周报 |
丹宁 8月31日上午,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最后一批成员乘坐专机载誉回到北京。可以想见,这些在雅典为祖国夺得了32块金牌的奥运会冠军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频率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之中——领受各级政府和企业家早已允诺的巨奖、参加各种报告会、出没于各种社交场合、为各种商品代言……
不过,我们为中国健儿在雅典的表现无比振奋之时,似乎有必要提醒一下我们自己,当心“一次性冠军”现象。 重回奥林匹克大家庭之后,夺得奥运会冠军的中国人已经不下百人次,但是别说英国人雷德克里夫那样能够在5届奥运会中连续卫冕的大明星,也别提德国人菲舍尔这样连续7届奥运会都有奖牌进账的“冠军奶奶”,获得两届以上奥运会冠军的中国运动员可谓屈指可数——楼云、高敏、伏明霞、王义夫、李小双、杨凌、邓亚萍、王涛、熊倪、田亮、张军、高崚、陈中。相反,倒是“一次性冠军”的比例让人无法过目即忘。如果在未来4年中因为这些原因出现很多的“一次性冠军”,那么我们为了2008锻炼队伍的目的就会变得很可笑。 在这里就不必费力地回忆1984年奥运会上的冠军有多少人坚持到1988年奥运会了,就看看最近几届奥运会的例子吧——20岁的庄泳惊艳巴塞罗那泳池后很快就淡出江湖;唐灵生在亚特兰大一举惊天下,25岁的他很快就离开了举坛;23岁的王军霞刚刚达到巅峰就激流勇退;陶璐娜在悉尼为中国夺得首金,但是在雅典她的表现惨不忍睹;中国男子体操队风光悉尼,这回在雅典同样惨不忍睹;吉新鹏在悉尼爆冷夺冠,但他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龚智超在24岁退出江湖…… 确实,有的“一次性冠军”是项目特点造成的,比如女子体操运动员的黄金岁月就是那么短短的几年;有的是项目后进如雨后春笋,如乒乓、羽毛球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为数众多的“一次性冠军”中,有的人是因为名利双收之后不思进取,有的人是毕其功于一役后精血顿失,有的是誉满天下众星捧月后气质浮华,这几点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的几个失利集体和个人身上表现最明显…… 有人担心奥运会后名利双收的刘翔会不会迷失,老实说,刘翔身上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已是“国宝级”人物的他不大可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生活道路。但是一个刘翔并不具备普遍性意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自己四年后能否站在北京赛场上含糊其词的冠军。 在欧美的高福利国家,不少高水平运动员是因为纯粹的个人爱好才投入艰苦的体育锻炼,不管他获得了什么金钱和名誉,只要他对这项运动的爱和激情没有消退,他就可以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奥运会冠军儿时是出于生计而走上体育这条路,一旦奥运会冠军足以使他们下半辈子衣食无忧,如果没有外界强制性的挽留,激流勇退就势必成为一个普遍化的选择。即使勉强留在竞技场,曾经凭借过人天分和惊人付出而得以站在世界巅峰的他们,一旦失去了发自内心的投入,在赛场上难以为继也就不让人奇怪了。 有人以足球为例论证,只有真正的体育职业化才是解决之道。确实,中国足球职业化以前的专业运动员,过了25岁自己就谋划着挂靴找出路。职业化之后呢?三十四五岁的高龄球员比比皆是。为什么?因为继续踢球、踢好球能给个人带来效益最大化。但是对于赛艇、举重、田径这些注定很难职业化的项目,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才能让人既看到中国体育层出不穷的新旧更换力,也看到稳如磐石的资源极限开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