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均:金牌的内涵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31日 13:50 东方早报 |
奥运大幕徐徐落下,32枚金牌使中国代表团历史性地坐上了“体坛第二”的交椅。纵观自刘长春始的中国奥运史,可以发现这样的成绩多么来之不易。12秒91,刘翔速度或许可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表征。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美国学者能以GDP精确预测奖牌数便是一个佐证。32次奏响的国歌当然也就真正被赋予了国家强盛的意义。
但在这里有必要理清一个概念,我们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体育强国包含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项指标。而被“刻薄学者”称为面子工程的“奥运金牌”则仅仅指代在竞技体育方面的作为。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32项冠军,但人们更关注的是,我们的金牌成本。有关金牌成本的测算,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称8000万元以上,有人预测至少要7亿人民币,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金牌的确很沉。 据最新的一期《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来看,青少年肺活量比1985年同龄人群低、城市男性等多个群体肥胖率比198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如此看来,站在领奖台上的人数增加和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并无必然联系。群众体育仍然任重道远。 而反观大多西方国家,学校体育与职业体育才是维系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支柱,将体育纳入市场,吸引更多的关注者,一定程度上既实现了体育的娱乐性也完成了体育运动的普及。 邻邦日本的例子值得我们关注。曾经的体育强国(亚洲第一)经过一阵金牌没落期,那正是日本国力突飞猛进的时候,但他们放弃了金牌计划,而侧重于发展群众体育。牛奶与身高的论证曾在1990年代初引发中国学者的深思。然而,在本届奥运会上卷土重来的日本,让我们看到更具韧性的实力以及更低的金牌成本。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奥运健儿永远不能从容面对四年一度的体坛盛会。 单就赛前的全面造势就令人生疑,先有体育总局的重金奖赏,后有各大公司的倾情参与,金牌之争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奖金大战。 不可否认对于很多运动员而言,没有奥运会的风光无限,哪有青史留名的荣光,奥运也成为了很多运动员“脱贫”的关键。就我们的体制而言,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金牌流水线,从青少年中选拔体育苗子加入运动队,所有的运动员从小都被扣上专业选手的帽子,原本轻松的体育活动变成了严肃的国家工程,诚然这样可以造就更多的金牌选手,但是快乐体育早已成为纸上谈兵。 于是,在一片喊声中,看看王克楠的惊世一跳,看看体操队的全盘溃败,金牌压力已让很多运动员精神崩溃,压力有时能成为动力,但有时同样成为了发挥失常的罪魁祸首。或许少那么些无谓指标,运动员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对于教练同样如此。 这显然与“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背道而驰。 伊拉克足球队闯入四强后,我们可以看到伊拉克的孩子们在军警的注视下大玩“街头足球”。这时,我们才感到奥运会、体育带给人们的真正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