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奥运电视转播的娱乐化之路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 19:00 三联生活周刊 |
记者◎马戎戎 1984年是国际奥委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电视转播权进行大规模商业操作的第一年,单调的镜头,高亢激昂的电视新闻解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1400小时、3个频道、《中国骄傲》、《王者英雄》、《雅典猜想》等专题节目轮番出场,20年来,中国奥运报道的变化仿佛是中国20年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从“五人小组”到体育大片 作为中央电视台奥运转播的“元老级人物”,从1984年到2004年,每一届奥运转播的工作人员名单上,都有马国力的名字。1992年,他清晨主持奥运转播,没来得及梳头的形象竟成为了那一年央视体育报道的经典画面。 马国力将央视转播奥运会的进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84年、1988年的初始期。报道力量薄弱,没有自己的转播线路,只能借用香港电视台的信号。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只有5个人去洛杉矶做前方报道,还有十几个人在香港。由于技术和人员不足,CCTV和美国新闻总署合作,对方只支持一部摄像机。开始的四五天,每天只能播出90分钟,后几天才逐渐增加到四五个小时。1988年汉城奥运会去了18个人,办公室的牌子上是香港TVB和CCTV,TVB在前面,CCTV在后面:“无所谓什么栏目,只是转播。”每天的报道量为七八个小时,全程不超过200个小时。 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CCTV向前方派出了28人,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办公室,在北京留四五十人做后方报道,早间、午间、晚间三个时段开辟了滚动报道,报道时间增加到两百四五十个小时,第一次在奥运会上有了自己的声音。 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播体育频道,亚特兰大奥运会,体育频道派去60个前方记者,有了相当大的规模,报道时间也一下增加到600小时。 马国力将2000年悉尼奥运会称为“中国体育报道走向成熟”的奥运会。1997年的全运会、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锻炼了体育频道的报道队伍,技术日趋成熟。2000年悉尼奥运会派出126人的报道队伍,做到了同步报道,并围绕中国队可能拿金牌的项目向“体育大片”方向靠拢。对“体育大片”的概念,马国力的解释是,“就是做到比赛的故事化,我们要用各种手段去强化悬念。比如说体操,中国队可能拿冠军,那我们会提前一个月来做宣传片,体操谁拿金牌,几点到几点。有这种时间倒计时,当天就开始预告,越到比赛时间前频率越大”。“在现场介绍自己,介绍对手,分析彼此的取胜几率,把这种分析做得很到位,用各种手段让你去注意。” “体育大片”的概念在2004年将继续延续,这次派往前方的记者是170人,租用了400平方米的工作间,报道规模是到目前为止央视报道奥运会历史上最大的一届:主频道(央视一套、二套、五套)加上两套数字付费电视,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总共播出时长将超过1400小时,是悉尼奥运会的两倍。 《悉尼猜想》与 奥运报道娱乐化 如果说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前,CCTV对奥运赛事的报道重结果,轻细节,重奖牌,轻人物,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报道之后,中国的奥运转播出现了明显的赛事转播向戏剧化、娱乐化发展,这种倾向渗透在专题节目的设置、赛事的解说,甚至是镜头的组接上。 《全明星猜想》是马国力极力推崇的一个节目。《全明星猜想》有奇怪的节目形态:《欢乐总动员》式的演播室、《开心辞典》式的体育知识、《艺术人生》式的体育人物访谈,但是收视率却一直很高,仅次于一些重要赛事。归类的时候,辛少瑛想了半天,把它归纳到“体育娱乐节目”。马国力也说:“这类节目是一个边缘性节目。”《全明星猜想》的前身是2000年的《悉尼猜想》。辛少瑛回忆,当时她刚到体育频道制作《城市之间》,马国力召开策划会,要求大家拿出“和以往体育报道都不一样”的新节目。辛少瑛想起1994年广岛亚运会时,她还在制作《正大综艺》,到亚运村里拍了很多细节,让嘉宾猜是做什么的,没想到观众们特别喜欢。于是,辛少瑛向马国力提出,是否可以参照这样的样式。 作为一个将体育知识和娱乐结合起来的栏目,《悉尼猜想》的一切都是全新的。主持人刘建宏之前完全找不到状态。节目开播前三天,他偷偷坐火车到上海去听罗大佑的演唱会,竟一下子找到了感觉:罗大佑那种成熟男人的风范。《悉尼猜想》一经推出,立刻成为整个奥运报道中的亮点,收视率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奥运会期间,《全明星猜想》更名《雅典猜想》,开幕前,就获得了1000万的冠名,仅跟片广告就有10分钟。 然而,更重要的是,马国力从此打开了体育报道的新思路:以往的体育报道总是一味强调快速、权威、全面,但作为一个电视频道,如何找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结合点,如何将大量不是体育迷的普通人也拉到电视机前才是重点。 本届雅典奥运会,《雅典猜想》继续推广娱乐化的猜谜、娱乐化的报道,手段更加多样,不但请了“水木年华”录制了一首主题曲,更在计划中请到杨坤、朴树等大众明星来参与主持。在这个思路下,《中国骄傲》、《王者英雄》等一批以娱乐思维来组接比赛情况的专题也被分别安排在重要时段。 收视压力与边缘受众 比较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马国力有很多感慨,他说:“开始的时候,只是做到让你看到的和赛场上一样。1996年我们的口号是:‘让全国观众和你一起在亚特兰大’。到2000年,就是‘让观众看到比赛场上还多的东西’,意识转变了。” 意识转变的背后,是日益发展的体育产业和日益严峻的收视市场。 1984年的奥运会大大刺激了中国大众竞技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大众体育消费的热情。根据《中国电视体育市场报告2004~2005》,1984年,中国还没有一个专业的体育频道,到2002年,已经有了42个体育频道,类似“足球体育频道”这样的专项体育频道也已经推出。大量的收视人群直接带来的是相关体育广告的涌入,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韩国现代汽车仅在中央电视台就投下了300万广告,2003年度,央视体育频道广告收入达到了近8亿元人民币。 尽管有央视的政策优势,正在迅猛发展的体育产业和体育频道众多的现状还是会让马国力倍感压力:“观众现在需要更好看的东西,家里看到五六十个频道,你凭什么吸引他们?”因此,对于非体育迷之外的“边缘”观众就成为马国力最看重的对象,包括《雅典猜想》在内的一系列娱乐化的包装正是为了吸引“和体育沾点边但又不是特别喜欢看赛事直播的观众”:“我们不能不考虑一个现实,纯正的体育迷在全国人口里我相信不到10%,而另外相当一大部分人看不看体育频道,关键在于体育频道给他提供的节目是不是让他觉得有意思。我们的体育频道从赛事上来讲,已经在全国占有了绝对优势,我们不是很担心体育迷这部分得不到满足,而我们希望能够在体育迷之外有更多的人来看这个频道。” 对于这20年来报道方式的变化,马国力这样总结:“从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纪前几年,我们的变化特别大,因为观众的要求也在变:当然为国争光的主题始终是奥运的主题,但如果说观众在80年代要的就是英雄,到21世纪所要的,所欣赏的就越来越多样,我们的方式也只能越来越人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