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报:女足的死亡 以及复生的可能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 11:39 《足球》报 |
薛涌 0比8!中国女足史无前例的惨败,不仅让队员、教练和奥运代表团懵了,连赢了我们的德国队都懵了。其实,人们很少提的是另一个更应该震惊的事实:这是一个业余队击败了职业队!
欧美女足之渊源 女权运动催生女子足球 笔者在上届世界杯中国队出战加拿大队之前,就预感中国队可能要输,结果果然输了。世界杯后,笔者又提出职业女足毫无前途,非解散不可。这话虽然登在《足球》报上,但是根本没有人听。相反,中国足坛受教育最好的教练之一张海涛成了女足的“少帅”,薛立成为第一个进入足协最高领导层的女性,几乎是女足的随队领导。中国足协似乎认定了女足职业化的道路,并呼吁社会的进一步支持。 但这一切唐·吉诃德式的努力,都无法改变笔者“中国职业女足必亡”的预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搞职业女足的办法,是既不懂市场的规律,也不懂女足的规律。 说不懂市场规律很简单,世界上勉强具有女足职业市场的,只有美国。而且即使是这个市场,也维持不了大联盟,使得美国职业女足在一年前倒闭。所以严格地说,中国女足是本届奥运会惟一的职业队。美国职业女足能否起死回生,还要看这次奥运会美国队的运气。中国的女足,则即使在极盛期,也根本没有国内市场,如今早到了“散席”的时刻,还在一门心思搞职业女足,是违反基本的经济规律。 说到不懂女足的规律,是说国内很多人不了解“女性为什么要踢足球”的历史。女足是美国乃至欧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权运动的产物。女性解放,意味着女人要干那些传统上男人干的事,干那些社会上认为女人干不了的事。女人要在社会的一些核心领域和男人竞争,而不是仅仅做个秘书、教师、护士。这种挑战传统、挑战社会的精神,使女孩子登上了足球场。 这一女权运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美国被逐渐制度化。美国的大学,特别是州立大学,因为靠纳税人的钱来经营,就特别要保证男女平等,保证一个男女同样纳税的社会,不会把从大家那里收来的税金仅仅给男人提供教育服务。结果,大学有了严格的规定:学校对男女运动队的资助要对等。女生的运动队如果凑不够人数,男生的运动队就不能开张。美国的大学体育,男子项目多如牛毛。特别是像橄榄球、冰球这些大型集体项目,一直没有对应的女子队。这样一平等,使这些传统体育产生了危机。 所以学校必须制造出一些女子运动,平衡男女运动队的人数。足球作为一个冷僻的大型集体项目,正好成了吸纳女运动员的最好的场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女子足球在美国大学校园蓬勃展开,气势远远压过了男子。现在二十几岁的美国女孩子,很多都是踢足球长大的。这就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女子足球市场,使得当年女足大联盟的比赛,能够每场维持6000人的观众。 在欧洲,女权主义没有美国这样激烈,没有完全制度化。同时,欧洲根深蒂固的足球传统,把足球视为男子的专利。这种社会偏见,影响了女足的成长。但是,在北欧那些足球传统偏弱、社会自由开放的国家,女性解放的意识并不让于美国,这使北欧的女足成为世界一霸。等女足成了气候,传统足球强国才急起直追,利用自己优越的足球文化,后来居上,这才有当今德国、巴西的崛起。 中国女足之悖论 政绩足球腐蚀足球精神 欧美这样的女足传统,培养了当今女足强国运动员的一种独特精神气质。那就是敢为天下先,敢为别人之不敢为,喜欢冒险,喜欢挑战,富于竞争性和创造力。这其实就是女权主义的精神宣言:妇女向传统宣战,要和男人在社会上公平竞争,绝不居人之下。 这种精神,充分地体现在足球场上。男子足球,有钱在后面,看看小贝挣多少就知道了。女足没有钱,绝大部分是业余选手,但这些业余选手之所以能够体现出高超的职业精神,就是因为有这种女权主义的自强自立、不让于人的信念在。笔者在奥运会前,看了美国队的两场热身赛,一场对澳大利亚,一场对中国。两场比赛,虽然比分全是3比1,但场面大不一样。澳大利亚的实力,和中国也许半斤八两,但人家踢球有股精神头:敢攻、敢抢,绝不让对手一寸。你看澳大利亚队员前场过人时那副自信,就知道她们绝不相信自己比对手差。中国队则不然,一拿球就丢,哪怕是自己离球比对手近,也轻易被对手抢断。队员在场上,似乎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更看不出有任何个人奋斗的冒险精神和信心,就像是一群被对手驱赶得不知所措的绵羊。 这不禁令笔者想起上届世界杯后,美国队员对被自己打败的一个非洲队的评价:“她们的经验、技术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她们那种自信实在是令人望而生畏。她们前场拿到球,不是左顾右看地找接应,而是摆出一副一对一的架势:非要过你不可!”这种坚定的自信和取胜的决心,是真正的女足精神。相比之下,中国的队员早已没有了这股朝气。 为什么?是因为球员被制度所腐蚀。中国刚开始开展女足时,并不是中国的女孩子想踢球,而是“领导”看到女足是个新项目,好突破,好取得成绩,所以要她们去踢球。就这样,女足靠国家的直接资助迅速上马。从一开始,女足就是个政绩工程。那时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拉出一支女足来,而且大家都是业余玩玩。我们的女足则成了一个重点的新兴项目,吃着皇粮,队员专业练球,当然一下子高出人家一头。如今,人家的业余女足越玩人越多,越玩球艺越精,成了女孩子扬眉吐气的运动。我们这里则因为市场经济的转型,使皇粮越来越没有保证。硬着头皮搞职业化,队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来踢球。所以,在场上的表现,就是一副“领导要我踢,我又不知道怎么达到领导要求”的手足无措的状态。 女子足球之前途 丢掉职业化,走向大学足球 改变这种状态,只有进行体制变革,把女足的精神找回来,让女足运动员有一些个人奋斗的上进心。现在大家都看得明白,中国的男足不争气,足协就要靠女足给自己建立些政绩。所以明明知道职业女足维持不了,也要硬着头皮上。按说运动员是吃青春饭的,但如今女足的现役队员,也仅仅勉强养活自己,一旦退役,大多数就可能成为废物,根本无法自食其力。女足队员也未必不知道,自己没有未来,自己的任何努力,最终都得不到报偿。这样,她们能有什么奋斗的精神呢? 要改革,就要尊重市场规律,产品没有市场就不能上流水线。女足没有市场就必须关掉职业俱乐部,走业余足球的路,把女足的发展,纳入学校的系统中。足协应该和大学合作。一个女孩子踢球好,可以从足协得到部份足球奖学金,到大学念书,同时帮助该大学打高校联赛。这样,球踢完了,自己也受了高等教育,有了一技之长。甚至可以20岁进校门,半踢半工半读,读上10年,慢慢地、保质保量地修完大学课程。等快退役时,正好大学毕业,有了一技之长,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 这样,女足队员就知道踢球是为自己,不是为领导。因为球踢得好,会给自己挣得受教育的机会,使自己在社会上翻身。于是,她们就会有一种为了改善自己未来的生活而进行个人奋斗的精神。其实看看美国的社会就明白,许多社会弱势阶层的孩子,上学无门,只有靠打球挣得体育奖学金,最后成了社会精英。虽然目前美国的大学运动员在教育上有种种问题,但是,体育奖学金对许多穷人、特别是黑人,还是惟一的上大学的机会。而大学体育,也是维持美国体育常盛不衰的基础。以女足而论,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拿世界冠军时,还是一支大学选手为基础的业余队,职业队还从来没有拿国女足的世界冠军。 如今美国大联盟解体,靠大学,照样培养大量的一流女足人才。比如这次美国首战希腊队,希腊队中几个队员就是美国大学女足队的队员。其队长玛利亚·亚特拉吉斯是个希腊裔美国人,在美国女足中没有竞争力,只能在哥伦比亚大学女足队里当个义务助理教练,但因为自己的双重国籍,反而成了希腊的“国宝”。 在美国,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是一种教育手段,让孩子懂得如何在社会上竞争、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遵守游戏规则。最重要的,体育是个人精神发展的手段。而我们目前的“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完全不考虑个人的精神成长和未来生活的成功,把运动员变成了“政绩工程”的工具。 这个0比8宣布了中国女足的死亡。这不是技术上的死亡、实力上的死亡,而是精神上的死亡。哀莫大于心死,此之谓也。女足能否死而复生,就看中国的体育能否立足于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目标。传统那种体育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只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创政绩的工具,早已无法唤醒真正的体育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