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时报尹波:团队团队--抱团才成队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28日 00:26 济南时报 |
中国女排对古巴的半决赛,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好在中国姑娘们不负众望,2比0领先被扳成2比2平局后,重新振作起来,终于以3比2险胜对手,闯进决赛,成为中国军团大球项目中惟一跻身最后冠军争夺的队伍。 雅典奥运会至今,中国已经拿了25块金牌,但全是个人项目和双人项目,超过三个人参赛的团体类项目,不仅一金未得,而且有可能染金的,也只剩下女排这一项了。
中国男排、男手、男曲,均未能取得进军雅典的资格。中国男女篮,女篮仅名列第九,男篮虽然进了八强,可说实话,他们只打过一场真正的好球,就是决定小组出线的那场对塞黑的生死之战。中国女曲第四,女垒第四。女手没进四强。体操的男女团体输得一塌糊涂。只有射箭和击剑的团体项目,拿了几块成色颇高的银牌。 我们的竞技项目,大约可以分为几类。 成绩最好的,是一个人盯一块金牌的个人项目。其次,是双人项目。如男女跳水双人台、板;乒乓球、羽毛球的男女双打,网球的女子双打。其中,中国最强的乒乓球和羽毛球,历史上也一直是单打比双打好,近些年双打才赶上来。再其次,是那些尽管属于团体,但要由个人单独出场参赛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击剑的团体赛,队员是一个一个出战的,大家的个人成绩加起来便是团体成绩。最差的,便是多人同时参赛的团体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和垒球、手球、曲棍球,以及船艇的多人项目等。 我们的团体项目比不上个人项目,原因很多。除去人种和传统的因素,大概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团队精神没能达到应有的境界。这话可能有点概念化,形象地说,中国的集体项目更像一群人而不是一个队。中国男足是最典型的,国内联赛有这“系”、那“系”的区别,国家队亦免不了这“帮”、那“帮”,比赛中貌合神离的现象比比皆是。“铿锵玫瑰”时代使女足几成自女排之后中国大球的一面旗帜,然而在雅典遭遇了0比8的耻辱后,曾经共同享受成功快乐的女足将士,却不肯同样共同地分担失败的责任,相互指责、乱揭疮疤甚至追查“内鬼”,令人寒心。 第二,找不到个性与共性的最佳结合点。团体项目,说白了,就是如何把所有成员的个性凝聚成整体的共性。我们的不少团体项目,不是容不下个性,就是形不成共性。男篮,有姚明是好事,有了姚明就找不着其他人了,则是坏事。体操男团,始终困扰于用还是不用那些单项突出但不够全面的尖子队员,结果团体丢了,单项也没捞到。 第三,训练体制有大问题。长期、封闭的集训,看似保证了训练的数量和质量,却抹杀了运动员的激情、新鲜感和求战的欲望。国奥男足折戟奥运会预选赛,中国女足到雅典后跌入空前低潮,均可归咎于“练傻了”。这种训练体制对集体项目的杀伤力是最大的,因为个人项目需要面对的,只是到了赛场才见面的对手,而团体特别是大球项目,除了研究对手,还必须在远离社会的同时,每天都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处理好与队友的人际关系。 说来说去,根子在于不“抱团”。过去有句老话,说是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一群人就成了条虫了。这话显然绝对了,但确实有些道理。“抱团”就是最好的团队精神。“抱团”就能找到个性与共性的共同语言。“抱团”,即使大家每天训练完了都回家,或赛前不太长的时间才集训,照样能够把一群人变成一个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