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胶神削创造神话--记现代乒球史上的“四大发明”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13:46 北京青年报 |
乒乓球发展到上世纪50年代,人们都以为这项运动的格局已定,不会再有什么大的变化了。然而此后的40年里,四件宝贝———海绵、长胶、防弧、速干胶水的偶然获得,惹得乒乓球界天翻地覆。 -海绵引发速度时代
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板,代替了原来的胶皮板,没想到后来竟然成了日本人的魔杖,日本选手持海绵拍出战,运用凌厉的扣杀和反手发出的急球成为乒坛霸主。海绵拍最大的特点就是击球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声音轻,1951年的第18届世乒赛上法国名将卢梭就这样抱怨,“声音都没有听到,球就过去了”。 在此之前的乒乓球界采用的是“以守为主”的战术,削球占主导地位,而借助海绵拍这个利器,日本人好比盘古开天地,打破了横拍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打破了欧洲人对世界乒坛长达35年的统治。 -长胶神削创造神话 谈到长胶就不能不说到张燮林,凭借着直板长胶削球,他被喻为乒坛的“魔术大师”。张燮林说自己打长胶纯属偶然,那时他在上海乒乓球队当仓库保管员,当时有一批胶皮是用来做反贴的,就是把有颗粒的一面贴在海绵上。反贴胶皮要求表面平整,但是这些胶皮的质量没有过关,后面有许多小洞,没有完全补上,底皮也比较薄,上面都是小窟窿,没有人用这样的胶皮,所以仓库里存了上百张。胶皮的橡胶成分比较多,拉起来就像橡皮筋一样,不容易断,韧性比较好,他就贴上去试了试,觉得很顺手,特别是削球。 两年之后的1963年布拉格世乒赛,“直拍神削”的张燮林作为中国队的“秘密武器”出场,世界顶尖高手们没有人能够在他手里一局得10分!削过来的球,一拉便出界,挡过来的球,一打就下网。观众席上既没有掌声,也没有嘘声,观众们张着嘴巴,真正是“呆若木鸡”! -防弧胶皮成就变化时代 专门对付弧圈球的还有一种叫“防弧胶皮”的反胶海绵胶皮。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使用防弧胶皮的中外名将有许多,但真正将防弧胶皮打到极限的是蔡振华。他的绝活在于他截住了梁戈亮的“鸳鸯拍”的原理,将防弧胶皮和反胶结合起来用,左手横握球拍的两面性能不同:正手用反胶,发球转,进攻快;反手用防弧胶皮,发球不转,攻过去的球像泄了气一样往下沉。当时的规则允许两面胶皮颜色相同,都用黑色胶皮的蔡振华发球时总是转动球拍,变换着胶皮击球,令对手搞不清发过来的球是转还是不转,常常一筹莫展。 -速干胶水面临夭折 除了海绵与胶皮外,用于粘合海绵胶皮的胶水,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乒乓球历史上的第四大发明。一种专用的无臭快干胶水,比赛前粘贴就能大大发挥“药效”,据说可以将胶皮弹性提高20%-30%,就像给球拍吃了兴奋剂一样。这种奇妙的特性是由匈牙利选手klamper偶然发现的,当时他比赛输了一局之后,觉得正手的胶皮没粘好,于是重贴,没想到这半干的胶皮竟然使球速提高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