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名将质疑中国舆论太看重金牌 奥运就是数字游戏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 12:54 《足球》报 |
作者:苗炜 亚特兰大奥运会,100米蝶泳比赛,刘黎敏以0.01秒的差距获得银牌。8年之后,刘黎敏回忆那场比赛,她说:“当时的我可能是比较伤心的,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讲,奥运会的冠军等于是你运动生涯的顶峰,对于中国的舆论来讲,除了奥运会冠军是真正的冠军之外,不管你拿到奥运会的银牌还是铜牌,你都是一个失败者。”
2000年悉尼奥运会,已在美国读书的刘黎敏再度出征,国内媒体称其“年老体衰”,刘黎敏写了一封公开信说:“我能代表中国两次参加奥运会,我很自豪!奥运的精神绝不仅仅意味着那几块奖牌,投入了,我就无悔。” 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兴奋剂丑闻之后,刘黎敏是出国参加比赛最多、接受药检最多的选手,她担负着维护中国游泳形象的重任,但这一使命无法与奥运冠军的光环相比,如果能在悉尼拿回金牌,她的人生故事也许会有一个戏剧性的高潮。 NBC在悉尼奥运会之前曾来中国拍摄专题片,伏明霞是重点拍摄对象之一,那个短片留给国内同行印象最深的是几个画面:在北京的红墙下,伏明霞在跳绳,她像个孩子一样欢快。在清华的校园里,伏明霞在读书。在跳水馆,伏明霞坐在水池边,一缕金色的阳光将她笼罩。美国人好像愿意用金色的光,2000年他们还拍摄了体操男团,金色的光,5个小伙子懒洋洋地站在那里,都不说话,但黄玉斌的声音出来——我们就是要拿团体金牌,不拿这块金牌就是失败。 这个短片在2000年播出,中国队也确实拿到了男子团体的那块金牌,但是,如果这片子放到今天来播就味道不对了,因为我们的男团输了。同样道理,如果伏明霞不是冠军,那么她的美丽、她少女的天真,在我们的记忆中也早就褪色。 美国人可以把个人命运当成一个叙述主题,追求戏剧感,但他们的哲学中,胜利与金牌的指向更明目张胆,菲尔普斯喊出要拿8块游泳金牌,中国跳水队何尝不想也包揽8块跳水金牌?不同的体育机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谈论方式,但目标都是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体育的逻辑。 刘黎敏完全有理由质疑中国舆论对金牌选手的过分关注以及对“失败”选手的有意忽略,我们的金牌战略会让运动员感到差异,甚至是不公平,但体育比赛的特性就是只有一个胜利者,奥运会就是一个金牌、奖牌的数字游戏。一场篮球比赛可以转化为投篮命中率、罚球命中率、三分球命中率、前场篮板球和后场篮板球,这些数字就是对一场篮球赛最客观的描述,而金牌榜上的座次变化,就是对一次奥运会的客观描述。 这两天,中国的奖牌数不断增加,但金牌迟迟未有爆发,不由得让人有些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