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选手缘何落马频繁 心理问题摆在中国军团面前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 02:29 中国青年报 |
本报雅典8月17日电 19岁的滕海滨“毁”了中国体操男团?男子跳水3米板金牌砸在了24岁的王克楠手里?不满20岁的林丹扑灭了中国羽毛球男单的夺金火种?…… 与此同时,22岁的杜丽击落首金,19岁的朱启南爆冷夺金……
当一大堆的指责和批评劈头盖脸地砸向一批小将,另一堆毫不掩饰的溢美之词涌向另一拨小将时,我们不禁想问:他们的肩膀如何去承担如此沉重的成败责任,他们又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 中国射击队总教练许海峰说:“从往常惯例来看,在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总是会有1/3的选手发挥出色,1/3的选手发挥正常,还有1/3的选手发挥失常,这也是源于奥运会本身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但为什么有人会失常,有人却会超常? 心理按摩千篇一律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管是已经完成任务的射击队、跳水队,还是形势极为严峻的体操队,都会提到心态调整的问题,也都会提到大赛的巨大压力。但让人不解的是,这些队伍用的几乎都是同样的边批边哄的老套路。 周继红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王克楠的失常是因为缺少大赛经验,最后一跳时心态失衡,“从走板时就开始发紧”。黄玉斌和高健在解释滕海滨、邢傲伟的失误时,也在不断重复经验缺乏、心态太差的说法。滕海滨在面对记者时,憋了半天也只说出了一句:“太紧张。”就连以心理素质稳定著称的小将林丹,同样把失利原因归结于心态失常。 奥运会前,本报曾对运动心理学专家、体科所研究员丁雪琴进行过专访,当时她就曾遗憾地表示,中国代表团里没有一位专职心理学专家。运动员大赛前的心态调整,主要是依靠一些辅助设施和教练的“谆谆教导”。而像欧美一些体育强国,不仅有专门的心理教练,有些运动员甚至还有专门的心理医生。一位赛车手就曾说过,每次大赛过后,他马上就接受心理治疗,因为那种紧张刺激的比赛让他的神经不堪重负。 发挥稳定的杜丽、朱启南,在赛后都曾强调教练对其心态调整所做的工作,但他们俩毕竟不是媒体关注的夺金热门,更何况运动员背负的压力、碰到的心理问题并非完全一致,自然需要对症下药。像小将滕海滨去年一直很顺,预赛出现大失误,却未能在决赛前得到很好的调整,从而导致决赛中失误连连,这一方面与队伍赛前对困难准备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我们缺少足够的、到位的心理按摩有很大关系。还有林丹,虽贵为本次赛会头号种子,但与他实力相当的选手不下10位,比赛尚未开始,便给他扣上夺冠的帽子,赛前再没有摆正位置,首轮出局实属必然。 指标重压主宰心态 中国代表团中每支来雅典的队伍都是有指标的,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但这种指标跟游泳神童菲尔普斯放言“力取7金”的豪言不同,那是要兑现的,否则,不仅会影响该项目未来的发展,甚至会影响有关官员的乌纱帽。在这样的指标重压下,代表团里的气氛显得很异常。 一位代表团成员这样告诉记者,几天下来,完成任务的队伍有说有笑、心态放松,表现不佳的队伍绷紧神经、闭门开会,有的甚至拒绝一切采访,将自己牢牢封锁;有的人则将怒气一股脑儿发泄到队员身上。这样的结果,只会让队员愈发难堪重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在一项比赛结束后,国外选手不管胜负总是很乐于在混合区接受采访,而中国的一些选手不论输赢却总是脚步匆匆地“掠过”混合区。这实际上还是心态过于紧张的表现。 一位平时与记者相熟的中心主任,到了雅典后明显拘谨。见到记者时,丝毫没有了往日的谈笑风生。他私下里告诉记者,队伍还没完成任务,“压力大啊!”而率先完成任务的许海峰,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便是:“完成任务了!”然后是一脸的轻松。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压力大是运动员参加雅典奥运会这种大赛所不可避免的,他们也确实要为自己的失误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我们可以避免的是,减少不必要的外部压力,让运动员能够相对放松。 来雅典采访数日,特别羡慕国外运动员那种享受比赛的心态,也特别为中国选手沉重的指标负担感到担忧。从这几天的比赛中不难发现,一些不被看好的选手往往能够爆冷,而被关注过多的选手却容易失手。比赛胜负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而左右实力发挥的却是心态。 代表团今天表示,希望媒体不要棒杀选手,年轻人交学费是正常的。但除了媒体的自律外,代表团又该为选手营造一个怎样的氛围呢? 如何让运动员有颗勇敢的心?特别是如何让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小将尽可能发挥稳定?这将是值得我们好好总结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