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皮划艇复兴“秘诀” 雅典力争“零的突破”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 17:33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6月30日电 很久以来,皮划艇项目一直是中国体育的一块“软肋”,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然而这块“软肋”在新的奥运周期内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离他们雅典“一飞冲天”的目标越来越近。究其功劳在于一大“秘诀”——资源整合和两大类“养分”——高科技和“三从一大”。
中国皮划艇队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是在亚特兰大获得的第四名,此后成绩一路下滑,2000年则干脆被挡在了奥运大门之外。仅仅4年之后,中国皮划艇队却放言:在雅典力争金牌“零的突破”。 在刚刚结束的2004年世界杯总决赛中,中国选手三夺金,其中在两个奥运项目上夺冠,包括孟关良/杨文军的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和徐琳蓓/钟红燕的女子双人皮艇500米,证明中国皮划艇队绝非好高骛远。虽然我们在整体上还无法抗衡欧美强队,但是却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在个别项目上发起冲击。 在2002年以前,孟关良一直是单兵作战,虽然成绩不错,但是要想比肩欧美强手,难度较大;而杨文军在近年的一系列比赛中也有不俗表现。于是中国队决定放弃单人项目,由两人配合主攻双人比赛。实力相近、技术互补的两位选手可谓“强强联合”,配合时间不长就取得了骄人战绩,已经成为中国队冲击奥运金牌的排头兵。 除了成功的策略,有效的训练方式和方法也是成功之道。 由于皮划艇项目包含的科技含量很大,处理好艇、水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和欧美选手相比,中国运动员在体能方面显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对于“技术活”却颇有心得。因此,中国队在科学训练和技术革新上下工夫,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3次技术改革,提高每一桨的效果。 要深入了解运动的内在规律,正确贯彻技术上的改革,没有高素质的教练和队员无疑是很难做到的。从“三个博士一个家”到“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课程班”和“研究生工作流动站”的开设,恰好解释了皮划艇队“高效”改革得以实现的原因。 虽然“科技是命”,但是“体能是本”。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皮划艇队始终没有放弃“三从一大”的中国竞技体育之法宝,而是坚持可持续的大运动量训练。在冬训中女子皮艇平均每天要划180到200公里。从不适应到完全适应,运动员在不断攀升的负荷阶梯中,奠定了雄厚的体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