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建华到刘翔--见证中国田径“走向世界”20年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29日 18:12 体育周报 |
荆楚网体育周报特约记者辛华雅典报道刘翔之前,中国男子田径选手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属于朱建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朱建华夺得跳高铜牌。 赛前,国人都认为他能够夺得金牌,在1983年6月到1984年6月整整一年时间里,朱建华令人难以置信地三次打破跳高世界纪录。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跳高冠军成绩是2米35,跟朱建华保持的2米39的世界纪录有相当差距--即使在20年后的雅典奥运会,男子跳高冠军也只跳过2
36--但朱建华当年只跳过了2米31。 朱建华没有获得金牌的主要原因,是明显缺乏参加世界级比赛的经验和正常心态,心理压力太大,导致发挥失常。身怀绝技,却因“心魔”自己打败自己--确实是一大悲剧。 哲人说,悲剧有两种:一是性格悲剧,一是时代悲剧。如果说这仅仅是朱建华的个人性格悲剧,对他是不大公平的。 20年前,中国刚刚向世界打开一丝门缝,此前,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十年“文革”噩梦、30年闭国困境。那时,即使在曾经的“十里洋场”上海,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会遇到围观。 在朱建华做运动员的年代,他们最让国人羡慕的,是出国机会,是现代人陌生的“大件指标”。在一种极度封闭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朱建华,虽然天赋过人,训练水平也达到了世界一流高度,但是有些方面是无法在封闭环境下获得的--比如频繁的国际大赛经验。 跟朱建华相比,在欧美选手独占优势的男子短距离项目取得突破的刘翔,身体素质并不是太占优势,但他是中国田径界有史以来出国参赛次数最多的运动员,仅仅在2003年,他就出国参加了20场比赛,跑了35枪。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是一个学者型教练,曾到美国学习。后来,他又带着刘翔出去,一站一站地打比赛,一站一站地磨砺,一站一站地走向今天。 这对师徒的胜利,是“走出去”的胜利,是中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胜利。 刘翔回忆说,自己第一次出国参赛时,心里也在打鼓。 正是频繁的出国比赛,让他增长了见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也开阔了教练的眼界,思考如何吸收更先进的训练手段,还有,更重要的,是磨练出了超人的比赛能力。 今年早些时候,朱建华曾在一个场合忠告刘翔:要学会抗干扰。他坦承当年媒体的炒作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没有拿到金牌。如今,媒体发达程度哪是20年前可以相比,但刘翔生逢其时,并没有重蹈覆辙。 巧合的是,刘翔与朱建华同是上海人,参加奥运会时都是21岁,但他们之间隔了20年,中国走向世界的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