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标准制造零分一跳 裁判早已盼望中国人跳砸?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 04:15 东方体育日报 |
“空中英雄”洛加尼斯在下落过程中身姿优美地砸到了三米板;而湖南少年熊倪的身体像一支铅笔般径直插入水面。结果冠军却是洛加尼斯! 那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男子跳水十米台的决赛,那年熊倪14岁。虽有不平、虽有愤懑,但是没有人就裁判的失误进行更深的追究。能说什么呢、说了有用吗?因为据说在裁判眼中“洛加尼斯的失误都是如此完美”。
--洛加尼斯的失误是完美的,更完美的是裁判的失误。两个失误像一杆双管猎枪,打哪指哪,把奥林匹克运动所有的精致修辞都打成了一团烟雾。 “更快、更高、更强”,有点像嘈杂的菜市场,而裁判是囤积居奇的小贩,他们最快最高最强。金牌的价格全凭裁判的喜好,随行就市从汉城叫卖到雅典。 这次年届而立的熊倪又来到了奥运赛场,作为解说嘉宾。不过我相信,即便如今的熊倪心思缜密宠辱不惊,他也依然无法对十米跳台跳水决赛的那一幕作出合理的解答: 萨乌丁跳砸了,裁判在惋惜之余亮出了50分,而王克楠最后一跳也砸了,裁判齐唰唰地亮出了0分。正是这个0分,使得原本应该戴在王克楠和彭勃头上的橄榄花环换到了东道主选手的头上。 东道主选手夺冠理所当然,为奥运会付出许多许多的希腊人民应该有所回报。中国队痛失金牌也无可厚非,谁叫年轻选手的抗压能力如此低下呢? 值得玩味的是,何以同样的一个“砸”字却砸出了不同的分数?莫非“砸”也要分个精彩与否?真如此,就再推而广之,难道洛加尼斯和萨乌丁砸了就是精彩的,而王克楠的砸了就非得是糟糕的? 这类诘问,多少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不符。 因为中国人是善良的,换言之不擅以叵测之心揣度他人。譬如在奥运赛场遭逢什么闪失时,总是习惯于眼睛向内查找问题:一个破败的水花激起铺天盖地的反省,一次寒碜的落杠招致排山倒海的自责。往往是比赛时别人欺负你不算,比赛后自己把自己还批得跟个罪人似的。 内敛一点没错,但得有个度。奥运会毕竟是竞技场,过于内敛到了自抑的地步,解决不了问题。特别是像体操、跳水靠裁判打分的项目,动不动三省乎己更解决不了问题。事实是,你有你的主观努力,裁判有他的主观印象。 至少在雅典奥运赛场上,裁判展示了比你更“主观”的一面,无论体操馆还是跳水池。 为此,有必要宽慰滕海滨和王克楠两位小将一句:掉了砸了不全是你们的错,只不过在裁判眼里你们掉得砸得不够精彩。 裁判历来如此,从1988年到2004年。作者:杨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