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火传递故事多:那忠自带新闻发言人 刘欢真情咏唱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6月10日 18:45 广州日报大洋网 |
新闻点眼 雅典奥运圣火北京传递活动9日在北京进行,这是奥运圣火首次来到中国,148名火炬手成为了见证这一盛事的“幸运儿”。 148名火炬手就有148个故事。但可惜我们版面有限,只能撷取其中一二,以飨读者
本专题撰文(除署名外):特派记者白志标 本报北京6月9日电 那忠:自带“新闻发言人” 73岁,这是148个火炬手中最大的年龄,这位“爷爷级”的火炬手就是满族老汉那忠。别看老人年纪大,但心气可不小,“你们不用担心我的身体,400米,我还是能行的,尽管组委会同意我可以走完全程,但我还是想以跑来完成。” 当邓亚萍的火炬引燃那忠老汉手中的火炬后,老人家真的没有走,而是缓慢地跑了起来,尽管他跑得没有那些年轻人脚步坚实,但老人在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幸福地表示:“我觉得我是全中国最幸运的老人,有谁能在晚年碰上这样的好事呢?” 别看此时能与老人短暂交流,但真要好好和他聊一聊却要经过他的“新闻发言人”同意。“那是我孙子那南,你们要采访我得他同意才行。”原来,自从老人成为火炬手的消息传开后,经常有媒体要求对他采访,“我爷爷有心脏病,不能剧烈运动,为了今天他已经锻炼了整整80天。为他的健康着想,我不得已才来安排有关采访他的活动。”据这位“新闻发言人”介绍,老人最初只能跑150米,而且还气喘吁吁,现在可以跑近千米了,“这都是火炬传递鼓舞的。” 刘欢:真情咏唱北京奥运 著名歌手宋祖英、刘欢是雅典奥运圣火北京传递活动的第7、第8位火炬手。对于参加本次传递活动,两人均表示十分激动。对于即将在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宋祖英和刘欢都表示将用音乐的方 式更多地参与其中。而刘欢还表示,自己将会加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研究,争取在2007年或2008年时参与奥运会音乐创作活动,提供表达手法最新、最能表达心声、深受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新华社记者汪涌高鹏 火炬手:为留火炬花钱也值 在148名火炬手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把自己所持的火炬留下来。这个愿望并不难实现,只是火炬手们不得不破费3600多元钱才能留下火炬,即使如此,火炬也成为了最畅销的纪念品。 北京老汉那忠家境并不富裕,但一家人一致认定,一定要留下火炬:“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东西啊。虽然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值。”演唱组合羽·泉则有些遗憾,他们两个人合跑一棒,因此想多买一支,但组委会并没有为他们多准备一支。新华社记者徐征李江涛 余卓成:火炬差一点被“抢” 能够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挑选出来的火炬手,让来自中山大学的前跳水名将余卓成着实兴奋了一阵子,“肯定激动了,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得上的,在火炬传递前一天,我睡觉都没睡踏实。”别看他经历了那么多大赛,这种场面可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 余卓成的接力顺序号是第68号,终点在地安门的鼓楼前。当余卓成完成自己的使命后,随着警戒的解除,余卓成一下子被兴奋的人群所包围,“摸一下好吗?”余卓成同意了大家的请求,然而这一“善举”差点让他的火炬不翼而飞。一只只手探了过来,余卓成几乎没有办法握牢自己的火炬。幸好维持秩序的警察还没有离去,急忙过来把余卓成“塞”进警车,余卓成才成功脱身。 田亮:线路安排最“吃亏” 在大家的印象中,历届奥运会奥运火炬传递基本都是以火炬手跑步来完成的,在本次雅典奥运火炬北京传递活动中同样是如此,即使是中国蹦床队运动员穆勇峰完成的清华大学那一段传递是骑自行车,但至少也是力气活。148名火炬手为了火炬传递早早就开始专门锻炼,其中不少参加火炬传递的专业运动员也专门安排了时间进行练习,被安排在传递活动倒数第二棒的跳水名将田亮也不例外。 但组织者所安排的传递路线却让田亮“吃了大亏”,他练的跑步根本就用不上,因为田亮的那一段正好是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由一艘龙舟为他代步,他只需要举着火炬站在船头就行了。“我真是亏了,人家都是跑的,我练了那么多也用不上。”田亮有些“不高兴”地说。 弗里曼:自称为“广东后裔” 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一位银装女子在水中点燃了悉尼奥运会主火炬。这位女子就是悉尼奥运会女子400米跑金牌得主、澳大利亚短跑名将弗里曼。 虽然弗里曼不是奥运圣火北京传递的火炬手,但她是本次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昨天早晨,弗里曼以三星公司全球运动员大使的身份,伴着雅典奥运圣火一起来到北京,而且还与奥运圣火首次登上中国的万里长城。“这真是一个奇迹,这样壮观的建筑我还是首次见到。”她惊讶着。 不过,她的自我介绍却让所有的中国媒体感到惊讶,“我母亲的祖父母是中国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看着她黝黑的皮肤,一副完全的外国人样子,有谁能想到她的身体里竟然流着中国人的血液?“虽然我以前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但从小我的耳朵里就充满着中国这两个字,因为我也是华裔,我母亲的祖父母是从广东移居到澳大利亚的,我们家庭的教育有着很浓的中国色彩,遵循辈分、孝道,至今我们家还保持着一种中国式的和谐。”难怪呢,他看到我们这些“同胞”脸上总是显得很兴奋。不过,对于她曾祖父母是从广东何地前往澳大利亚的问题,她自己似乎也不太清楚。 |